孫天欣:DeepSeek「不出惡聲」Kimi「打抱不平」

分享

上周,傳聞DeepSeek遭到大量來自美國IP的每秒億次級攻擊,內地不少專文分析,描寫的戰況激烈真假難分,筆者直接問不同人工智慧平臺,問題比較委婉:「最近DeepSeek的反應很慢,究竟是甚麼原因?」
首先是DeepSeek的自我分析:DeepSeek反應變慢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以下是常見原因及對應的解決方向:
1.伺服器負載過高。可能原因是短時間內用戶請求激增、資源密集型任務(如大模型推理)導致CPU/記憶體過載;解決方向是檢查伺服器監控(CPU、記憶體、磁碟I/O、網路頻寬)。考慮水準擴容(增加伺服器節點)或垂直擴容(升級硬體)。優化演算法或啟用快取機制減輕重複計算。
2.網路延遲或阻塞。可能原因是用戶端到伺服器的網路鏈路不穩定、CDN節點故障、ISP路由問題;解決方向是使用工具(如traceroute、ping)檢測網路延遲。確認是否為區域性問題(如特定地區用戶受影響)。檢查CDN供應商狀態或切換備用網路線路。
3.軟體層面問題。可能原因是代碼更新引入性能瓶頸、資料庫查詢效率下降、快取失效;解決方向是分析近期更新日誌,回滾可疑版本進行驗證。檢查資料庫慢查詢(如MySQL的slow_query_log),優化索引或分庫分表。重啟服務釋放記憶體洩漏或僵死進程。
4.第三方服務依賴。可能原因是依賴的外部API(如支付、地圖服務)響應變慢;
解決方向是監控外部API的響應時間和錯誤率。實作熔斷機制(Circuit Breaker)避免連鎖故障。提供降級方案(如預設結果)保障核心功能。
5.安全攻擊或濫用。可能原因是DDoS攻擊、大量爬蟲請求消耗資源;解決方向是分析流量模式,識別異常IP或請求特徵。啟用WAF(Web Application Firewall)或限流策略(如Token Bucket)。與雲端供應商合作啟用清洗服務。
另外DeepSeek又建議用戶可採取的臨時措施包括刷新頁面或重啟客戶端,排除本地暫存問題。切換網路環境(如改用5G或Wi-Fi)。避開使用高峰時段(如工作日上午)。相比DeepSeek的「不出惡聲」,同行的Kimi就直接「仗義執言」,第一點就指出是出於惡意網路攻擊:(Kimi)最近DeepSeek反應慢甚至出現服務中斷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大規模惡意攻擊。DeepSeek近期遭受了大規模的惡意網路攻擊,攻擊指令在1月30日淩晨暴增上百倍,且至少有2個僵屍網路參與攻擊。這些攻擊導致伺服器多次崩潰或卡頓,嚴重影響了服務的正常運行。
Kimi又指出其他原因包括「平臺需要進行必要的維護和更新」、「用戶流量劇增」、「技術與基礎設施如芯片供應限制」等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