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旺美股:實施關稅後 美股升多跌少

分享

2月1日簽署行政命令,對從加拿大、墨西哥及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加拿大隨即宣佈對價值1,550億加元(約8,353億港元)的美國商品採取25%報復性關稅。儘管大家會憂慮之後更加多的關稅政策令市況急跌,但我認為這種情況下的急跌都是撈底的好機會。

關稅實施的市場邏輯

關稅,作為一種貿易保護手段,通常會提高進口商品的價格,促使國內企業擴大生產。但在理論上,關稅可能引發貿易摩擦,導致雙邊進出口減少,進而抑制經濟增長。然而,從市場反應來看,實際情況比預期複雜得多。

1.市場的「預期消化」機制。關稅政策並非突然落地,而是經由多輪談判、媒體報導及政策風向逐漸釋放跡象。當政策正式實施時,市場已經提前消化了影響,這也是為何我們常見「利空出盡是利好」的現象。

2.關稅的「結構性受益者」。關稅並非對所有行業一視同仁。通常,國內替代品行業(如製造業、農業等)會成為受益方,相關企業股價可能因盈利前景改善而上漲。另一方面,對進口依賴較高、成本轉嫁能力較強的科技巨頭和消費品公司,因其全球化佈局和市場定價能力,受到的負面影響相對有限。

3.美股的「韌性」。美國股市的結構性特點使其在關稅影響下展現出強大韌性。以標普500為例,科技、醫療保健等高附加值行業占據主導地位,這些行業對關稅的直接依賴度較低,反而能在全球資金流向中吸引避險資金。

歷史數據的啟示

根據過去幾次美國實施關稅後的市場表現,我們可以發現以下趨勢:

1.2018年美中貿易戰期間:當時特朗普政府對中國輸美商品分階段徵收關稅。在2018年7月第一批關稅落地後,標普500指數短暫回調約3%,但在接下來的3個月內迅速反彈,並創下新高。這一過程中,科技板塊(如蘋果、微軟)和國防板塊表現優異。

2.2020年鋼鋁關稅:鋼鋁關稅的實施對相關行業造成直接影響,但市場整體反應平靜。標普500指數在政策實施後的1個月內上漲了2%,原因在於市場認為鋼鋁行業雖受衝擊,但對美國整體經濟的影響有限。

3.長期趨勢:從更長期的角度來看,美股的核心驅動因素並非短期政策,而是企業盈利能力和流動性環境。關稅的影響通常被市場快速消化,真正決定股市走勢的,是美聯儲的貨幣政策、企業財報等基本面因素。

投資者的三大啟示

1.不要過度反應短期政策。投資者往往容易對新聞頭條上的「關稅」過度敏感,但實際上,宏觀政策的短期影響有限,長期看企業盈利和市場流動性才是關鍵。與其擔心市場波動,不如專注於基本面優良的公司。

2.聚焦受益行業。在關稅政策下,國內替代品行業(如製造業、能源業)及對關稅敏感度較低的科技巨頭(如蘋果、微軟、谷歌)通常表現較好。投資者應留意這些結構性機會。

3.善用市場情緒的「落差」。當市場因關稅政策而出現短期恐慌性拋售時,反而可能是長期投資者低吸優質資產的機會。這正是所謂的「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結語:審慎樂觀 理性應對

「實施關稅後,美股升多跌少」並非偶然,而是市場內在邏輯的反映。對投資者而言,理解政策的深層影響,抓住結構性機會,並保持理性和耐心,才是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贏得長期回報的關鍵。

無論市場如何波動,核心邏輯始終不變:美股的長期走勢,依然由強大的企業盈利能力和全球資金流入所驅動。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喧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投資節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