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公司比優集團日前正式獲聯交所授出轉主板批准,至出稿日公司已正式在主板上市,股號為09893,比優成功獲批轉板,包括其成交量加權平均市值超過主板規定的5億港元;以及日成交額不少於50,000港元。
香港交易所(HKEX)於2023年對創業板(GEM)上市規則進行了重大修訂,並於2024年正式生效。此次改革的核心是優化創業板作為中小企業融資平台的定位,並簡化轉主板的機制。
雖然是次改動被視為重新恢復轉主板,但申請轉板的GEM公司仍要符合嚴格的主板上市門檻。例如轉主板需滿足主板當前的財務要求(如盈利測試、市值/收益測試等),包括盈利測試 – 過去三年累計盈利≥8,000萬港元,且最近一年≥3,500萬港元;市值/收益測試:上市時市值≥5億港元,且最近一年收入≥1億港元。當然,改制後,GEM公司若符合主板條件,最快可在創業板上市滿一年後申請轉板(原需至少兩年),時間大為縮短。另外,轉主板時需符合主板的公眾持股要求如公眾持股比例需有25%、股東人數300人等等。
最新的改動,目的仍是希望提升創業板作為孵化器的功能,吸引更多初創及中小企業在早期階段融資,待業務成熟後轉至主板,形成多層次資本市場結構。同時希望避免創業板因流動性不足而被邊緣化,保留其作為「跳板」的價值,同時縮短轉板等待期可激勵企業更快成長。
新制無助流動性
香港創業板(GEM)新規旨在通過放寬上市門檻、縮短轉板時間等措施啟動市場活力,但部分市場評論指出,這些改革並未實質改善創業板流動性低迷的問題,甚至可能加劇其邊緣化。
例如新規允許企業最快一年後轉主板,導致創業板被視為「跳板」而非獨立市場。企業為提升估值和流動性,傾向於儘快轉板,間接削弱創業板自身的長期投資價值。結果創業板成為「中轉站」,優質企業流失後,剩餘標的吸引力更低,形成惡性循環。
新規雖放寬GEM上市門檻(如取消盈利要求),但未賦予其獨特定位(如聚焦特定產業、允許同股不同權等),導致其與主板在行業覆蓋、企業類型上高度重疊,難以吸引投資者關注。
對比納斯達克等市場,香港創業板未引入做市商或交易補貼機制,導致交投冷清。以2023年數據為例,GEM日均成交額僅約1億港元,不足主板(約1,200億港元)的0.1%。
引入造市商制度
納斯達克通過分層(全球精選市場、資本市場等)明確不同板塊定位,輔以做市商制度維持流動性。而香港GEM既無差異化定位,也無流動性支持,難以吸引新經濟企業。事實上,2023年納斯達克資本市場日均成交額約50億美元,遠超GEM。
香港創業板流動性問題本質是「定位模糊、配套缺失與歷史包袱」的綜合結果。若要打破僵局,需多管齊下,包括明確差異化定位,例如聚焦東南亞初創企業、Web3或生物科技等細分領域,與主板形成互補;同時,應引入流動性支援機制,如做市商制度、與主板互聯互通、降低交易成本。最後和港府創科政策的聯動、吸引本土獨角獸優先通過GEM融資,也是可以考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