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研究室: 解碼車企「閃電配售」的邏輯

分享

2025年3月的港股市場,見證了一場汽車產業的資本風暴 – 比亞迪(01211)、小米(01810)、蔚來(09866;NIO.US)接連啟動「閃電配售」,單月融資總額突破800億港元。造車新勢力不約而同向市場伸手,除了市場氣氛轉好,同時也因為車企們爭相「屯糧」,預備新一場血戰。
事實上,新能源車滲透率突破57.8%的中國市場,正陷入「增量不增利」的困局。別看小米一推出SU7就大賣,實際是賣一輛虧一輛,每輛虧損4.5萬元,若年交付35萬輛,年虧損或達157.5億元;蔚來2024年淨虧損擴大至224億元,流動負債超過資產,現金流危機迫在眉睫。整車企業為維持市場份額,將成本壓力轉嫁至供應鏈 – 要求年降採購成本5%至10%、賬期拉長至180天以上,令零配件企業淨利率普遍跌破3%。
小米賣一輛蝕一輛 蔚來智能化料花數百億
與此同時,技術迭代正以「生死時速」重塑行業格局。比亞迪投入「天神之眼」全系智駕系統,小米加速研發視覺語言動作模型(VLA),蔚來突破「世界模型」架構,智能化技術的研發成本動輒數百億。傳統供應商若無法跟隨這場軍備競賽,將面臨被淘汰的命運。800億港元配售資金的流向,揭示頭部企業的戰略重心,
智能化技術:比亞迪將435億港元投向智駕算法訓練,小米425億港元用於AI大模型與超級小愛系統研發。
產能擴張:小米亦莊工廠二期加速投產,目標年產35萬輛;比亞迪匈牙利工廠投產,劍指歐洲市場。
全球化2.0:蔚來計劃2025年進入25國,奇瑞土耳其工廠年產20萬輛電動車,比亞迪複製「特斯拉路徑」在巴西、墨西哥建設本土化工廠。
資本市場的「馬太效應」愈發顯著 – 比亞迪配售獲中東主權基金追捧,小米交易超額認購數倍,而中小企業若無法在2025年實現年銷50萬輛的規模效應,將加速出清。
爭降供應鏈成本 中小車企加速出清
面對生存壓力,車企正打破傳統邊界:小米與理想(02015;LI.US)聯合開發智能座艙,比亞迪與英偉達(NVDA.US)共建智駕算力平台,形成「研發共擔、專利共享」的技術聯盟。垂直整合亦成關鍵策略 – 比亞迪從鋰礦開採到電池回收構建閉環,小米通過生態鏈企業掌控車載芯片與軟件系統,以全產業鏈控制對抗外部風險。
儘管《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方案》為充換電網絡提供支持,但產業仍面臨雙重考驗:高強度研發投入可能催生「技術泡沫」,如L4級自動駕駛落地不及預期;地緣政治風險加劇 – 歐盟碳關稅、美國《通脹削減法案》迫使企業承擔更高本土化成本。
這場「閃電配售」潮,實質是產業升級的縮影。當「活下去」成為共識,資本槓桿已從單純的輸血工具,轉化為構築技術壁壘、生態協同與全球化能力的戰略武器。德勤的預言正在應驗:「未來的贏家,屬於能同時駕馭技術革命與資本槓桿的長期主義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