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彥材,二十年舊世界金融經驗,熱愛研究經濟金融史,認為現時正是金融行業工業革命的開端。自研究數十份ICO自皮書後,便膽粗粗開始寫這個相信是香港第一個ICO專欄,解開這個新興產業的迷團,投石問路。筆者現時任金融咨詢公司CEO及首席顧問。
區塊鏈產業完備 加密貨幣研究機構應運而生
上期本欄介紹了過去一些非常成功的ICO,包括以太幣(Ether,當今除比特幣(Bitcoin)外市值最高的加密貨幣)和EOS(2017年最成功的ICO之一),及最大的失敗例子DAO。加密貨幣行業良莠不齊,不過就算是股票市場監管充足,亦不乏令投資者蒙受重大損失的IPO,甚至上市後不久便永久停牌。最重要還是投資者教育和市場的互相監察機制。
在幣圈裏,有所謂「幣圈一日,人間一年」,幣圈的發展之快,應該是過往金融市場前所未見:三年前整個市場還是在說O2O(Online to Offline,即線上平台和線下店舖的聯動),現在已經過時了;而現時各行各業稍具前瞻的,也在研究區塊鏈的應用,包括証券交易、借貸、貿易融資、醫療服務、地產交易,甚至台灣一間咖啡店,也使用了區塊鏈技術預售咖啡及管理會員優惠,幾乎任何一種既有服務都可以找到相對應的區塊鏈公司,不管是金融、娛樂、供應鏈、醫療、公益、教育、物聯網和農業等等都可見到區塊鏈的應用,甚至發行加密代幣。
代幣的發行,就是相對敏感的ICO。當然,過往數據指出,90%的ICO都是騙人的,發行商收到資金(一般收取比特幣)後並沒有進行預定的計劃,或者証明計劃根本行不通,即該區塊鍊概念根本難以應用。
不過,大家也必須分清楚,代幣(或所謂加密貨幣)其實也分為支付代幣(Payment Token)、效用代幣(Utility Token)和證券代幣(Security Token)。比特幣這些用於普遍支付手段的,就是支付代幣;效用代幣則是用來換購貨物或服務的;而證券代幣則代表了背後的證券,例如股票、公司分成權益等,其價值就等於背後的公司價值。現時香港及美國證監會,打擊的都是證券代幣,擔心其繞過證券條例為不符合融資資格的公司對公眾進行集資。
上期本欄提到,金管局、大型銀行等都已經完成試驗區塊鏈的應用,証明區塊鏈的基本原理行得通。區塊鏈現在已經發展出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包括底層架構和基礎設施、訊息安全、挖礦、交易所、錢包,甚至研究機構(相等於投行的研究部)。筆者最近接觸到一家叫Alethena的公司,來自瑞士,專門做ICO的評級。它正在發展一套以人工智能做基礎的評級機制,目標是利用區塊鏈的去中心化、中立客觀、不可篡改等特性,給ICO評級及跟進,最終達到建立良好行業規範的目的。雖然筆者並未詳細了解其中的編碼,但這正是行業所需。筆者及幣圈皆樂見其成,期望有一天行業能健康發展,詐騙活動能遠離幣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