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宗:破解大灣區的迷思

分享

破解大灣區的迷思

〈我的網誌〉政務司司長張建宗

近日,有青年團體調查指本港青年人對前往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發展感樂觀,但我亦留意到調查指當中不少青年人表明未來不會考慮前往大灣區發展,主要原因是對發展不了解,以及不想離香港太遠。特區政府會加大宣傳,增加市民對大灣區發展的認識。我希望透過這篇網誌,破解青年人對大灣區的迷思。

大灣區是由深圳、廣州、佛山、肇慶、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九個廣東省城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組成。大灣區建設的主要目標是最大程度發揮各地比較優勢,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合作,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形成各具特色而又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體。

大灣區的規模和潛力絕對可媲美紐約灣區、東京灣區和三藩市灣區。根據2016年數字,大灣區的面積和人口多於東京灣區和三藩市灣區(大灣區面積約5.6萬平方公里,人口逾6,700萬;東京灣區面積約3.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400萬及三藩市灣區面積約1.8萬平方公里,人口約760萬),相當於英國、法國或意大利的人口。

經濟規模方面,大灣區總境內生產總值(GDP)約為14,000億美元,已緊貼紐約灣區的14,400億美元和東京灣區的18,000億美元。同時,亦與居世界第11位的韓國 (國內生產總值14,112億美元)相若,並超過第14位的澳洲 (國內生產總值12,046億美元)。我期盼未來的大灣區能夠打造成世界頂級的大灣區。

大灣區在物流運輸方面有明顯優勢,單計深圳、香港和廣州的港口貨櫃吞吐量(6 264.2萬個標準貨櫃),已是世界三大灣區(東京灣區,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總和的三倍以上,機場旅客的輸送量亦高於這三大灣區。

司法制度方面,香港具備優良的條件。在「一國」和「兩制」雙重優勢下,擁有獨立的司法和優良的法律制度、以及國際水平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積極發揮香港作為內地與世界各地之間的雙向交流平台的作用,擔當重要的角色。

由於大灣區發展對香港具策略意義,特區政府非常重視。由我擔任主席的「推進大灣區建設及內地合作督導委員會」,會聚焦發揮香港在大灣區的獨特優勢,為香港參與大灣區建設擬訂策略目標和具體的工作計劃。

立法會聯席事務委員會上月(4月20至22日)到大灣區進行職務訪問,32位跨政黨及不同政治光譜的立法會議員訪問區內其中的5個城市(深圳、東莞、中山、佛山、廣州),親身了解和考察區內最新發展和規劃,並與廣東省領導和相關市領導會面交流。訪問團反應正面,議員透過多個探訪和交流,加深對大灣區的認識。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規劃》)即將出台。《規劃》出台後,為了讓市民認識大灣區,特區政府將會透過媒體和網站推廣大灣區的建設。我們亦鼓勵商會、專業團體和非政府機構等舉辦與大灣區有關的活動,配合宣傳推廣,讓社會各界了解大灣區建設將對香港帶來的新機遇。

我關心青年人的發展。香港青年人具國際視野,是發展新興產業尤其是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產業的強大新力軍。大灣區其中一大重點工作,就是粵港澳攜手共同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至於文化創意產業,香港與其他大灣區城市地緣、文化相近,在創意產業方面有很大合作發展空間。大灣區幅員較大,貼近龐大的內地市場,大灣區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加上三地將共同推進建設青年創業就業基地,集聚青年人才,無疑將為青年人帶來創業就業發展機遇。

至於上文提及有青年人「不想離香港太遠」,以致不會考慮前往大灣區發展。我相信當大家了解前往大灣區的交通基建最新進展,距離就不是大問題。隨著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和蓮塘/香園圍新陸路口岸陸續於未來一年開通,加上繼續加強大灣區城市間的交通運輸網絡,將大灣區打造成「一小時生活圈」,四通八達的路網使交通更暢通便利。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將於《規劃》出台後,盡快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辦公室),專責協調國家發改委和相關中央部委及廣東省政府和澳門特區政府,以及相關政策局及部門,統籌落實《規劃》的工作。同時,辦公室會主動聯繫商會、專業團體和相關持份者,宣傳和推廣大灣區建設可為香港企業和人才帶來的發展機遇,並聽取意見,使相關措施能更切合業界的需要。

對香港而言,因應國家的發展戰略,配合本身的優勢和區域的發展大勢,我們擔當獨特的角色,在大灣區內發揮着特殊的功能。讓我們一起抓緊大灣區發展的機遇,推動香港向前邁進。

分享